际华新闻-欧洲杯投注官网

纺织女工刘沙和她的“绝活”:这3秒7的意义不一般(图)
作者: 中工网—《工人日报》
发布时间: 2016-04-29
【劳动者之歌】“这3秒7的意义不一般!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纺织女工刘沙和她的“绝活”

   
 
4月25日,刘沙在际华3542纺织有限车间内工作。 新华社发 
      4月24日晚10时,夜风让古城襄阳有些许凉意,际华3542纺织有限公司布机车间里,正24小时不停机生产。
      走进车间,织布机的轰鸣声裹挟着一股热浪扑面而来,手中噪音检测仪的实时分贝瞬间跳到了76。此时,车间里的温度达到了30摄氏度,站了不到10分钟,穿着夹衣的记者已经汗流浃背。布机车间轮班长刘沙身着工作服穿梭在高速运转的挡车之间,仔细观察着每台机器运转,不时停下脚步,手把手地教班里的姐妹处理断经结头。
      在这个常年保持着28~31.5摄氏度以及80%的湿度、噪音超过70分贝的车间里,刘沙创下了多个记录,也从一个普通农民工逐渐成长为全国劳模。
      车间走出农家女
      很多人并不知道,这样一位技术能手,当初曾因技术不过硬哭过鼻子,甚至想过放弃。
      2009年8月,刘沙来到际华集团,成为一名纺织女工。
      在布机车间,每个纺织女工一个车位,每个车位有6台织布机床,每天最少要织布300多米。织布过程中,一旦遇到“断经”,织布机就会停摆,熟练的纺织女工一分钟能打26个结,40秒内就能处理完“断经”。
      但打结这种基本功,对于刘沙这样的新员工来说,却并不容易。
      “一开始,一分钟只能打7个结。”刘沙说,因为上手慢,她没少被师傅批评。进厂一周后的一次测试,她依然是一分钟7个结,而此时同批进厂的工人最快的已经一分钟打到22个结了。
      刘沙打起了退堂鼓,“当时一边哭一边走出工厂。”她说,可走到厂门口时又扪心自问:“别人行,为什么我不行?”擦干眼泪,刘沙还是决定回去找师傅,继续学习打结。
      刘沙虚心求教技术方法,上班时在机器上练,下班了在宿舍练,经常一练就大半夜,为了不影响同宿舍的姐妹们休息,她晚上就到过道里练。冬天来了,寒风常常冻僵手指,刘沙就在旁边放一盆热水,手冻得不听使唤了,放在热水里泡一泡继续练。
一个礼拜之后,刘沙达到每分钟22个结的成绩了。不到半年,她将这一成绩继续推高:每分钟36个结!同时,还将处理断经的速度从26秒7提高到了23秒。
      “这3秒7意义可不一般!”布机车间主任程波说,“一个班8小时会发生8000多次断经,每次提速3秒7,带来的生产效益提升不可估量!”
      就这样,刘沙在进厂不到半年的时候,已经能看16台车,每分钟处理结头数量高出一般人38%,处理断经速度快出25%,在公司举行的操作运动会上,一举打破断经停台处理记录,这位农家女首次获得集团“状元”称号。
      听音辨故障
      打结的速度提高了,产量上去了,可质量依然是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。刚刚完成提速的刘沙很快遇到了新问题,相较于处理断经的速度,考核指标中的“疵布”,让她一时招架不住。
      当时,她每天生产的300多米布中有10%被鉴定为不合格的“疵布”,而工友的疵布率却低于1%。
      “每种布纹路不同,接线方式也不同。”刘沙说,忙中出错,一旦接线接错了,织出来的布就成了“疵布”。
      布机车间噪音很大,不过,刘沙发现高分贝的噪音中也能出现如乐器演奏时的不和谐音,这就是机器停摆的声音。只要仔细辨别出这特别的声音,就能迅速发现问题。如果在巡视中随时对刚检查过的机器“回头看”,就能更迅速地查找出“断经”位置。
刘沙在实践中总结出了“一停二看三查”巡回法,一个月后,疵布率为零。随后,她又将这一方法手把手交给工友们,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
      “以前纺纱车停机后,只是让工人们处理,但没有形成操作标准。”程波说,刘沙将经验进行总结提炼,在全车间推广后,生产效率整体提高了10%。如今,这套工作法已经成为每个新进员工必须掌握的基本功。
      甘当引路人
      在刚刚过去的3月,刘沙带领的丁班再度在车间产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一名,班内7个小组均名列前茅。
      不过,很少有人能知道,两年多前,丁班还是一个长期落后班组!
      2013年初,刘沙接手丁班时,班里只有32名老工人,而一个班要正常运转至少需要65名工人。
      有人劝说刘沙不要去啃这个“硬骨头”,她笑着说,“没关系,我就不信管不好这个班!”
      刘沙靠着过硬的技术,拿出了当初那股子拼劲,一头扎进了班组里。她一方面想办法提高姐妹们的操作技能,针对挡车工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,坚持缺什么补什么,补什么就要会什么的原则,根据青工掌握技术的程度和特点,制定教学方案,因人施教。另一方面,她与小组长共同分析关键症结所在,并对症下药,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解决。
      2014年初,刘沙在“重灾区”p1区成立了“劳模示范教育基地”,由她本人亲自帮教,并以此带动四个轮班的p1区共同进步。3个月后,p1区产质量逐月上升,消耗逐月下降,人员基本稳定。当年5月,p1区4个小组摘掉了两年来戴在头上的“倒数第一”帽子。
      如今的刘沙依然辛勤地穿梭在机台之间。她说,最让她痴迷的是工作,最让她欣慰的是成绩,最让她感动的是集体,最让她愧疚的是家庭,最让她自豪的是担当了一名现代化纺织企业女工的使命。

文章来源:中工网—《工人日报》
http://character.workercn.cn/350/201604/29/160429071007480.shtml
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3/11/07 20:56:02
网站地图